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增益控制閉環設計
摘 要:在雙U型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(CMF)原理研究的基礎上,設計了實現驅動系統的物理閉環和增益控制閉環。增益控制單元作為增益控制閉環和物理閉環的共用環節,由增益控制信號產生電路和自動增益控制電路組成,前者檢測來自物理閉環的振動幅度信息,并與設定安全值比較,后者根據比較結果利用場效應管的壓阻特性來實現自動增益控制,以保證系統穩定工作。仿真結果表明電路設計與器件選擇正確,預期功能實現良好。具體闡述了增益控制閉環的設計思路和設計實體。
關鍵字: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;仿真;驅動系統;物理閉環;增益控制閉環;電路設計
在流量測量技術中,科里奧利質量流量測量技術是一種近乎理想的技術??评飱W利質量流量計(CMF)可以精確地測量工業過程流量和流體密度,而且沒有運動的機械部件及其帶來的損耗,所以理論上講CMF的使用壽命可以很長。在現代化學工業中,許多流量測量的應用中出現了以下的趨勢:一些配方公式中給出的往往是原料的質量;對于一些昂貴的原材料需要十分精確的流量測量,以保證最大的產出和最小的浪費;要求生產流程中各部件具有高度可靠性。這樣,CMF就成為最好的選擇[1]。
1 雙U型CMF原理
目前CMF一次儀表有多種外型,本次研究對象選定的是雙U形管CMF。激振線圈驅動系統以固定頻率驅動U形測量管振動,將長管處理成等長的兩段:一端作為流體的入口;另一端為出口,并使之繞U形管中點轉動。若管內沒有流體,則兩段管子的狀態一樣;若管內有流體,則由于質點在兩段管內運動方向不同,在非慣性系中受到方向相反的科里奧利力。兩段管子分別發生旋轉減緩和加快的趨勢,這樣就產生一個相位差,這個相位差與管中流體質量有如下數學關系[2~6]:
式中:M為質量流量;θ為相位差;Ti為周期;Ks為流量管的角彈性模量;r為管子的半徑;ω為管子的角速度;x為管子的長度。
由以上分析過程可知,科里奧利力是產生相位差的直接原因,CMF正是通過測量該相位差而獲得質量流量信息的。因此在CMF一次儀表設計中的一個難點是模擬非慣性參考系,以使得流體質點受到科里奧利力[7~10]。
2 CMF的系統結構
一個完整的CMF由一次儀表、變送器和用戶操作界面構成,如圖1所示。
一次儀表通過標準法蘭盤連接在管路中,實時接收流體的質量流量、密度和溫度相關的諸信息。由變送器對一次儀表的輸出信號進行處理。
圖1中的驅動系統(見圖2)是用來模擬非慣性參考系的重要模塊。該系統產生穩定的正弦信號,驅動一次儀表的激振線圈工作,并且該信號的頻率必須能根據流體密度自動變化,這就要求驅動系統滿足以下兩個條件:a。能穩定地產生正弦信號;b。能跟蹤頻率的變化。因此,驅動系統應該是一個自激系統,其振動不依賴于外部頻率,同時自激振蕩幅度必須維持在合適的水平。
設計的驅動系統由兩個閉環構成:其一是在U型管某一臂上的傳感器和激振線圈之間通過支架實現的物理閉環;其二是用來控制激振信號幅度的增益控制閉環。物理環節必須解決兩個問題:一是驅動波形必須有足夠大的幅度和功率,因此必須有電壓放大單元和功率放大單元,二是反饋回路應滿足正反饋的條件,因此必須具備相位調節單元。
3 增益控制閉環各單元電路設計及其仿真
增益控制閉環以拾振器的輸出為輸入信號。由于拾振器的輸入信號反映了激振信號的幅度,因此可以觀察拾振器的某些參數來控制物理閉環的激振信號輸出,避免激振信號幅度過大。可以通過整流器提取拾振器信號的幅度,通過該幅值與某預設幅度的比較來判斷當前激振振幅是否過大,進而控制物理閉環的增益來規避振幅過大。
3.1 自動增益控制信號產生電路及其仿真
由整流器提取幅度信號后,應產生自動增益控制信號,控制對物理閉環輸入信號的放大倍數。該電路通過激振幅值與預設值的比較來決定輸出,因此利用差分放大電路實現。但系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:當激振幅度等于預期幅度時,輸出不能為零,因此傳統的橋式差分電路不能用于此處。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電路來滿足需求。
該電路的輸入輸出電壓滿足如下關系
Vo=(1+R4/R3)V+-(R4/R3)V,式中:V+為正向輸入電壓;V為設定電壓。
仿真表明:當負相輸入V-(激振幅度)小于預設電壓時,輸出為正;當負相輸入等于預設電壓時,輸出亦為預設電壓;當負相輸入大于預設電壓時,輸出電壓不能立即為負,但也能讓輸出電壓立即變小。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,可見該電路的輸出能靈敏地反映激振與預設幅值的相對大小。
3.2 自動增益控制輸出電路設計
此單元電路同時處于增益控制閉環和物理反饋環中,設計時要綜合考慮。物理反饋環中,該電路應具有普通的放大器功能,并可以調節在該反饋環中的增益;在增益控制反饋環中,該電路作為與物理反饋環的接口,通過差分放大器的輸出信號控制這一級的增益。上一級輸出信號含有關于受控幅度的重要信息,因此考慮電壓控制阻抗器件,設計原型電路如圖5所示。
對以上電路進行理論分析得到增益為
A=(1-α)(R5/R2)+(R5R4/(R6R2)),
通過調節電位器R1,可以調節物理閉環中的增益。增益閉環控制通過壓控器件等效電阻R6的變化來實現:當激振幅度過大時,需要壓阻器件的等效電阻R6自動迅速變大,以降低增益;當R6過小時,理論增益太大,會產生削幅現象,此時可以通過調節電位器改變α的值,進而使增益正常;由以上分析可見,只要選取合適的器件,使其壓阻特性能滿足特定的要求,就可以滿足設計需要。而場效應管是典型的電壓控制器件[7],能否由場效應管實現上述設想,關鍵在于針對場效應管阻值對控制電壓VGS的反應來設計符合滿足需要的場效應管。
3.3 場效應管的選擇及限幅電路的引入
當整流幅度大于預設值(即在VGS為負值)時,場效應管阻R6應迅速變得非常大,最好處于夾斷狀態,使得激振幅度能立即降低到合理水平;當整流幅度小于預設值時,此時場效應管應保持阻值穩定,增益控制電路的特性不隨著差分放大輸出幅度的變化而大幅變化。
上述要求僅依靠場效應管是無法實現的,需要在差分輸出和增益控制間引入限幅電路,使得當經過高倍放大的差分輸出為正時限定在某個幅度,而差分輸出為負時能正常輸出到VGS。設計如圖6所示的限幅電路。
對于場效應管而言,當增益控制信號即VGS穩定在一個較小的正值時,要求其等效電阻R6較小。并不是所有場效應管都能滿足這一點的,仿真發現,采用J308N溝道結型場效應管能夠滿足要求。
3.4 增益控制閉環整體仿真
依照上述的設計思路,確定了增益自動控制閉環的結構。取V+=2.3V,差分放大器增益為21.2,限幅二極管為1N1418,增益控制輸入幅值為200mV,增益控制電路最小增益為0.56,用國產場效應管3DJ3C[7]代替進口J308N溝道結型場效應管。按預設結構搭建仿真電路,得到如表1的仿真數據。
將整流輸出幅度VGCI與增益控制電路的輸出電壓幅值VGCO繪制為散點圖,得到如圖7所示的曲線。
由圖7可知,當整流幅度低于設定電壓2.3V時,輸出穩定在1000mV左右,當高于2.7V時,輸出穩定在112mV左右,正好對應于增益控制電路的最小增益。因此,設計的電路能較好地實現自動增益控制的功能。
增益控制電路同時處于增益控制閉環和物理反饋環中,設計時要綜合考慮來自兩個閉環的要求;在增益控制反饋環中,該電路作為與物理反饋環的接口,首先要產生包含比較信息的增益控制信號,然后根據該信號自動調節整體閉環增益;設計的主要難點包括:差分輸入為零時輸出不能為零;找到壓阻特性滿足設計需要的控制器件。設計在傳統電路上進行了創新,并靈活選用電子器件和輔助電路,較好地解決了以上難點。
實驗結果表明,設計的電路能很好地服務于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驅動系統,使其穩定保持在振動狀態。
參考文獻
[1]LiuRP,FuentMJ,HenryMP,etal。Aneuralnetworktocorrectmassflowerrorscausedbytwo2
phaseflowinadigitalCoriolismassflowmeter[J]。FlowMeasurementandInstrumentation,2001(12):53263。
[2]BlickleyGJ。Massflowmetersshapeup[J]。ControlEngineering,1994,41(13):59262。
[3]BlickleyGJ。Coriolisforthemasses[J]。ControlEn2gineering,1995,42(7):40241。
[4]InoueA。Stabilizationofmetallicsupercooledliquidandbullcamorphousalloys[J]。ActaMater,2000,28(3):2792306。
[5]YokoyamA,YamonoK,FukauraK,etal。NanocrystalineZr2basedbulkglassyalloyswithhighflex2uralstrengthf[J]。MaterTrans,JIM,1999,40(3):101521018。
[6]OhnishiK,TomikawaY。Coriolisflowmeter,US,6847l6。[P]。2004206。
[7]MacL,InoueA。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Cr;Mo,Fe,TamodifiedPd。Ni。Cu。P
glassyalloyspreparedbycopper2moldcasting[J]。MaterTrans,2003,44(5):1882196。
[8]MaChaoli,InoueA,ZhangTao。Ultrahighperform2anceofTi2basedglassyalloytubesensorforcoriolis
massflowmeter[J]。NonfeITOUSMetSoc,2006,16(2):2022205。
[9]徐文福??评飱W利質量流量計信號處理與驅動方法的研究[D]。合肥工業大學: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院,2004。
[10]李哲英,駱麗,李金平。模擬電子線路分析與Mul2tisim仿真[M]。北京:機械工業出版社,2008。
- 上一篇:淺析質量流量計的零點不穩定度 2016/1/6
- 下一篇:介紹2008版《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》檢定規程 2015/12/31
